“实现双碳目标,实体经济识别了三个近中期的重点领域可以大规模展开投资,和中远期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吻合的,同时也和当前稳增长、保安全完全吻合。”7月30日,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
他指出,三大领域,一个是能源转型的领域。能源转型的领域是一个先立后破的过程,“立”就是新的投资领域,这里面谈得比较多的是可再生能源,但是又要细分成不同的类型,有集中基地式的,利用我国新的比较优势,例如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北部、西部地区有大量的风光资源,同时又有大量的空间资源,像戈壁、荒漠,这些过去都是没有用的东西,现在变成宝贝了。另外,还有非常大的耕地资源和水面资源可以与太阳能复合开发利用。
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在部委的很多文件里都说到基础设施超前投资,包括金融体系也已经配合上去。另外,一些占有技术和资本的大量国企,都在抢滩布局。这是一类,这一类发展得很快,我相信在当下的局势下,特别是在通过稳投资来稳增长的背景下,在今后两三年之内会大规模的发展。此外,中东部地区广大具备条件的乡村,特别是都市圈周边的乡镇乡村地区,大力发展分布式的屋顶、田边地头风光互补体系,特别是发展正在呈现烽火燎原之势的、结合农村和都市圈周边住房建设的“光储直柔”系统,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新版图的又一靓丽风景线。加上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崛起的海上风电及未来潜在的配套绿电海水制氢,将展现一个全新的清洁、安全能源体系。
第二个领域是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前面已经谈及用户侧的依托房屋立面和屋顶的光储直柔技术等,未来新增房地产概念变了,不是简单的盖房子,耗钢材、耗水泥、耗玻璃陶瓷的能耗和排放的大户,按照前面的概念有可能是减排的生力军,使虚拟电厂,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低碳城镇化里面,除了都市圈周边和乡村房子以外还有交通,大家注意到最近的交通体系不是修多少公里路的问题,而是交通体系的结构优化,特别是在几大区域内,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双城等一系列面向区域的体系,围绕着公转水、公转铁、铁港联运等等,现在小型车的电动化已经不再是事了,电池攻关的重点可能要转向驱动重卡的大容量高功率、短半径的电池。一辆重卡的排放大概是一两百辆小轿车的排放,耗费大量的油,这是石油能源安全和空气质量的一个痛点。它的电动化如何跟交通体系中的铁路、水路去配合?电动化的重卡不可能巡航里程达七八百公里、上千公里,目前技术是有瓶颈的,抖客网,而且也不应该那么搞,那么对交通中主要耗能和排放贡献者的大宗货物运输体系就要有一个系统优化的安排,将长距离高负载低碳强度的铁路、水路运输与根据人口、产业、用途的分布形成的物流中心优化集成,再通过重载短半径的电动重卡配送至千家万户,这是一个广大的投资领域。
第三个领域是数字化融合,一方面要加强搞数字化的新基建,我们搞新基建,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充电桩等新基建。但要明白搞这些东西要干什么?所以,另外一方面要找到它的应用场景,这个应用场景包括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部门。在我们双碳的主题下,最主要的能耗部门、最主要的排放部门,电力、建筑、交通、冶金、建材、石油化工,那里面有大量的数字化融合应用场景。一旦这种融合形成,给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找到了应用场景,就有了新市场,腾讯、华为等大企业也在拼命开发新应用场景;同时在高碳部门融合应用数字化技术,将依不同部门带来10-40%的节能减排增效的效益,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减碳市场。如果说十年前二十年前提高能效还靠治理跑冒滴漏,现在新的抓手就是数字化融合。
他指出,现在稳增长、保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是相得益彰的。这也需要金融界的系统谋划。中国的巨国效应能够形成规模经济,一定会把当下很多低碳技术迭代成白菜价,这是没有问题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但包括公共财政的政策,包括一些税收的政策,包括市场准入的政策,包括能够降低企业产业的交易费用的政策和碳定价的政策,这些政策能不能到位,这是一个问题。
针对ETS排污权交易问题,他指出这在理论上、概念上是很好的体制机制设计,能够让减碳得到刺激,碳价高于减碳成本,中间的差就是减碳能够获得的盈利,投资者、技术研发者就在利益驱动下进去了,减碳也形成了,他们也赚钱了,资金流向也变了,经济又有新的需求了。理论上说得通,是挺好的事。
但是当下要反思,碳市场在全国已经搞了十年,地方试点从大约2012年五市两省试点开始,我们国家在电力行业全国碳市场也已经一年了,反思一下,现在的碳市场状态和可预见的未来的状态,其设计的职能作用是什么,发挥了没有?作为体制的支撑要支撑实体经济的转型,能不能把足够的资金引导到这里面,实质性地通过投资促进增量转型?电力行业的碳市场对能源结构的转型、对非化石能源的大发展能够做多大的贡献?
他指出,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碳减排额度或者碳资产需要一个名分,这个名分就是碳资产具有资产属性,一定要堂堂正正得到政治上、法律上、经济上和社会意识上的认可。碳资产的资产地位,这个不是说说而已的,而是在现实中可以实现的,这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特别是在政治上确立其地位,就像给数据那样的地位一样,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深改时候,不是理论争论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碳市场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以市场体系的观点看碳市场。现代经济中任何一个市场,一定是存在于一个市场体系,单独孤立的市场以物换物那不是现代市场体系。一定是实体经济市场诸如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石油市场和碳市场本身,至少要与金融市场联通形成局部均衡的市场体系,这是最起码的。如果是一般均衡,那是N个市场的联通,很多。但是现在的碳市场和金融市场是没有连接的,如果没有关系,这个市场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不会有足够的资金流入碳市场,就不会支撑碳价达到起码的水平,也就不能形成前述那个与减排成本的价差,从而不能有效吸引投资流入减排领域并促进有效的技术创新。碳市场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做文章,碳市场是要有效配置碳容量资源,强力支撑双碳转型和国民财富结构的调整。
所以,下一步的碳市场改革要深化、要加速,要旗帜鲜明和金融市场建立起联系,要通过一系列碳金融产品把联系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足量的资金量流向碳市场,上述功能才能得以发挥。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感谢邀请参加这样的交流机会。在这样的场合,因为我不是专门做金融的,但是跟做能源的,跟实体经济联系密切一些,能扮演一个桥梁的角色,把我们在实体经济中有关金融或者跟金融相关的诉求跟大家分享,然后再请教大家看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原标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能源转型、低碳城镇化、数字化融合,三大投资领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内容摘要:“实现双碳目标,实体经济识别了三个近中期的重点领域可以大规模展开投资,和中远期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吻合的,同时也和当前稳增长、保安全完全吻合。”7月30日,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zmt/119678.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